1、 鋰電回收機遇與挑戰并存
動力電池退役期來臨與鋰資源約束,鋰電回收勢在必行。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來動力電池退役量的高速增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作為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集約利用的重要一環,有助于緩解鋰資源區域約束、鋰價格因素掣肘,對于落實“雙碳”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原材料供需矛盾、電池回收利用市場成熟度不高、發達國家“碳壁壘”等挑戰。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在技術路徑方面,重點圍繞五個方面:加速打造低碳、零碳電池產業鏈,強化產品循環利用設計理念,推動換電技術及車電分離商業模式,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體系,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核算體系。
我國鋰電回收政策法規正逐步完善
2016 年12 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主體責任。
2018 年7 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京津冀地區、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17 個地區及中國鐵塔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并確定各試點地區相應的目標任務,這有助于建立相對集中、跨區聯動的回收體系。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也將加速完善。動力電池回收試點工作的開展,標志著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進入大規模實施階段。
2020 年7 月,工信部發布《2020 年工作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要點》,要求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試點工作,加快探索推廣技術經濟性強、環境友好的回收利用市場化模式,培育一批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骨干企業;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建立梯次利用產品評價機制;依托“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健全法規,督促企業加快履行溯源和回收責任。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評價機制及法律法規的完善,標志著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框架正在日趨成熟。
歐盟:《電池法(草案)》規定最低回收材料使用比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歐盟是最早關注電池回收并采取措施的地區。1991 年推出《含有某些危險物質的電池與蓄電池指令》,規定了這些電池需要單獨回收。歐盟在3C 電池,鉛酸電池的回收方面起步較早,積累了很多相關經驗。2006 年出臺廢舊電池處理和回收政策(2006/66/EC),形成由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來承擔回收主體的配套體系(生產者責任延伸制)。
歐盟于2020 年12 月發布《電池法(草案)》,旨在取代電池指令(2006/66/EC),原定2022 年1 月生效,但截至2022 年3 月1 日仍在審理流程中。該法案規定了電池的可持續性、安全性和標簽要求,并著重提及了廢電池的收集、處理和回收。
2、 鋰電回收企業加速布局,建議關注技術
和渠道優勢的企業
2022 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分論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于7月22 日在四川宜賓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論壇圍繞“雙碳”戰略下強化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國家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及工程應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預測、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模式創新等議題,華友鈷業、格林美、光華科技、邦普循環、華晨寶馬等企業報告了各自在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布局與進展。
2.1、 天奇股份
天奇股份鋰電池循環業務為公司近年來重點投入發展的戰略業務。2021 年天奇股份全資子公司天奇金泰閣實現營業收入98,847.81 萬元,歸母凈利潤22,389.10 萬元。天奇金泰閣2021 年全年產出金屬鈷1,887 金噸,鎳1,024 金噸,錳436 金噸及碳酸鋰1,792 噸。鈷錳鎳平均金屬回收率達98%,鋰平均回收率達85%,位居行業領先水平。
2.2、 華友鈷業
華友鈷業在綠色零碳再生基地、全流程柔性自動化拆解、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建立動力電池上下游資源一體化再利用,是實現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閉環管理的有效路徑,建立退役動力電池綜合利用全流程管理,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可行、可復制的商業模式。2022 年5 月25 日,寶馬集團宣布與華友循環攜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造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與梯次利用的創新合作模式,首次實現國產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并將分解后的原材料,例如鎳、鈷、鋰等,提供給寶馬的電池供應商,用于生產全新動力電池,實現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閉環管理。
2.3、 格林美
格林美打造數字化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平臺,并依托全產業鏈綜合優勢,通過定向循環模式創新共建共贏生態圈。2022 年,格林美已與超過1000 家整車企業、電池企業、運營商等機構合作,回收網點超過200 個。2026 年格林美全資子公司武漢動力再生預期回收動力電池30 萬噸,2022-2026 年復合增速78%,其中鎳鈷鋰資源合計4.5 萬噸。
積極拓展回收領域戰略合作伙伴。2022 年7 月25 日,公司公告和瑞浦蘭鈞能源簽署《關于動力電池綠色循環利用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全球范圍內共同構建廢舊動力電池及其廢料的回收、資源化、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價值鏈體系。
協議期限內,通過定向循環向瑞浦蘭鈞供應3 萬噸磷酸鐵鋰或三元正極材料,合作供應動力電池成品業務量5GWh.2022 年7 月25 日,公司公告與山河智能簽署工程機械電動化與電池回收利用戰略合作協議,計劃2023-2025 年工程機械鋰電池回收供需預期電量8.387GWh,數量489,900 套。
2.4、 光華科技
光華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的解決方案:設計邊緣BMS 提升電池主動均衡水平;在再生利用領域,自主開發“電池精細拆解-極片分離-極粉分離”工藝。據光華科技在2022 年7 月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的發言,公司精細拆解產能40000 噸/年;拓展梯次利用應用場景,光華在儲能系統、低速車、特種車等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鋰回收率95%以上。
2.5、 寧德時代(邦普循環)
4 月14 日,寧德時代公告,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環之下屬公司普勤時代與印度尼西亞PT Aneka Tambang(ANTAM)和PT Industri Baterai Indonesia(IBI)簽署三方協議,共同打造包括鎳礦開采和冶煉、電池材料、電池制造和電池回收等在內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總投資金額不超過59.6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2 億元)。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2022 年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電池里面絕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復進行利用的,目前寧德時代鎳鈷錳的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9.3%,鋰的回收率達到了90%以上。
3、 投資建議
鋰電回收有助于彌補上游資源、特別是鋰資源供給缺口,鋰電回收市場空間及發展前景廣闊。建議關注具有技術和渠道優勢的回收企業:
(1)具備完善金屬資源回收能力的鋰電回收企業:天奇股份、光華科技;(2)轉型切入鋰電回收領域的企業:旺能環境、浙富控股。旺能環境2022 年1月收購立鑫新材料,進入鋰電池回收領域。浙富控股正在積極布局動力蓄電池回收拆解單位產生的廢液、廢渣等危險廢物的處置市場,截至2022 年4 月30 日,規劃的“4 萬噸/年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拆解項目”已完成備案。
(3)形成產業鏈一體化閉環的三元前驅體及正極企業:邦普循環(寧德時代)、華友鈷業、格林美、芳源股份等。芳源股份與法國威立雅共同投資設立動力電池回收拆解企業威立雅江門布局鋰電回收。
4、 風險分析:
1、政策風險:政策推進、補貼規模不及預期導致鋰電回收推行受阻;2、市場風險:新能源車需求不及預期;動力電池回收滲透率不及預期;相關金屬價格大跌導致電池回收不具經濟性;
3、技術風險:動力電池回收工藝降本不及預期;4、環保風險:回收過程相關工藝有污染風險,相關環保風險較大。
文章來源:光大證券